工大要闻

2017届毕业生“最难忘的老师”:外国语学院刘铁凤(图)

责任编辑:学工部 宣传部作者:孙海瑞发布时间:2017-08-18点击次数:

刘铁凤,副教授,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教师,1994年毕业于辽宁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04年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获取同等学力硕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从事公共英语教学、研究生英语教学和英语专业教学工作。

完成教学工作的同时,从事语用学、语篇教学、翻译、文化等方面的科学研究,代表作有译著《职业咨询方法与流程》(主译),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生产’语汇历时研究与锦州民俗变迁”和校级教改项目(4项全部结题),论文“社会语用视域下锦州生产语汇与民俗变迁”和“阐释性英语说明文层级连贯”等。

无论从事教学、科研、教育工作,刘铁凤都尽力做到脚踏实地,全力以赴,诚恳求是,不忘初心。

作为一线教师,她时刻铭记所肩负的新使命——创新智慧教学,拓展国际视野。她与时俱进汲取业内最新的教学理念,及时更新教学方向和重点,使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行业前沿发展同步。同时,调整工作重心,由台前的授业解惑蜕变成幕后的指导点拨。让一双双清纯欲滴的明眸主动接受历练和洗礼,变得更加清澈,明察秋毫,穿越高远,睿智如炬,深邃犀利。她将批判性思维及时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建构属于个人意义的学习方法,随时随地发掘具有个性化的创新议题,勇于挑战自己,挑战学习中可疑的观点和结论,创新思维,独立挖掘网络资源,及时寻求教师和同学的合作,共同研究解决难题,直至找到满意的解决方案,并在课上、班级群里、超星泛雅平台上分享个性化的发现,分享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合作解决问题的喜悦和经验,展示个体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拓宽了的国际化视野。课上时间虽然短暂,然而借助科技平台和课外延伸,学习内容鲜活了,学习途径新鲜了——黎巴嫩乡村的时间记录历史与中国乡村的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经济发展是喜是悲的国际论辩、中国人幸福指数的国际排名,马克?吐温的人生悲与喜,小马丁?路德?金的种族平等与教育理念等。

在全球文化不断竞争、又不断融合的时代背景下,立足并夯实中华民族悠久文化是外国语学习的基础,是进一步进行中外文化对比的前提条件,是以祖国文化为荣、大力弘扬华夏文化的保障。在教学中,刘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跨文化对比,唤醒学子重拾沉睡的中华文化精华,增强民族自豪感——中、西求学的目标和内容,中、外乡村生活点滴,代沟的中、西反馈,孝顺的中、西差异,中、西水神对比,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高语境与低语境等。通过对比分析文化差异,学生的辩证思维得到提升,客观理性地看待问题的习惯形成。

科研工作方面,除了将最新的科研进展及时分享给学生外,刘铁凤还及时让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身临其境感受科研的魅力,感受知识的力量,进一步激发学习热情。她引领学生围绕基础英语和英语听力两门课程先后进行了四次教学改革研究。研究涉及语篇衔接与连贯、影响听力因素的矩阵、听力语篇推断能力研究和精准表达方式研究。在2017年春的教改中,她与学生共同研究英语为二语的学习者的精简表达方式,探讨整合了从字词到语篇的自下而上和从语篇到字词的自上而下的精简表达方式,在表达效果和效率上为得体的跨文化交际提供保障,也为“一带一路”中的国际交流提供了参考。同时,她引导学生翻译科技论文和毕业论文中的摘要和旅游景区的简介,共同分享翻译过程中出现的语篇逻辑混乱、冗赘、句法和语用失误等问题和对策;与毕业班学生共同深入探讨研究的主题,严格进行细节把关,对于《肖生克的救赎》里面的台词和经典翻译逐一对照,对“浙菜”一一查询,排除非浙菜菜肴,对于“回笼觉”等的翻译论证做出完整样例,对《唐诗》中具体诗词翻译语言逐句修正...学生的科研态度“被迫”越来越严谨。

在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同时,刘铁凤不忘初心,平等看待自己与学生,与他们平起平坐,与他们交心,与他们共进退;平等对待每个来到她面前的学生,把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把自己当成他们的临时家长,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因材施教。学生喜欢称她为“铁凤姐”、“铁凤老师”。为了能让学生们信服,每次发布任务前,刘铁凤都要亲自示范,身体力行,与大家共同面对一切,增强说服力和榜样的力量。教改任务艰巨,她在交代学生进行个人和小组互评之前为学生讲解自己评改的案例至少8篇,学生互评的同时,她也拿出自己的评改作品,与学生分享。

同时,在她心中对学生的评判原则是:每个孩子都是闪光的,只是闪光的时间、地点和闪光点不一样,因此需要慧眼发掘和呵护,但都是她心中的宝贝。因此,珍爱和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就是她发自肺腑的座右铭。她也因此欣慰地收到孩子们发自肺腑的感谢和感恩——感恩她“不放弃每一位同学”,感恩她“真心为每一个学生着想...”。世上还有什么比这份清纯欲滴的感恩更珍贵的吗?!正能量良性循环。

在2017年毕业典礼上,刘铁凤老师寄语毕业生:不能成为大树,就做灌木;不能成为太阳,就做星星,因为决定成败的指标不是大与小,而是你是否尽力做到最好(Martin Luther King ,Jr., 1967)。

刘铁凤2.jpg